7月4日,以“人工智能+制造业协同创新发展战略”为主题的长城工程科技会议在清华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和中国建材集团联合主办,安徽数智建材研究院有限公司与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联合承办。
大会重点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核心挑战与战略机遇,探讨大模型在传统产业场景中的核心技术和多场景的适配能力,分享人工智能+传统产业融合创新的实践方案。会议邀请张钹院士、张亚勤院士、胡事民院士、樊文飞院士担任大会主席。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周育先、清华大学副校长曾嵘出席会议并致辞。工信部原副部长王江平,中国建材股份党委常委、副总裁,数智建材研究院董事长薛忠民,数智建材研究院总裁刘震等百余位人工智能与制造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国资委,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相关人员出席会议。
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制造筑底 智能作翼 携手共创“中国智造”美好明天》的致辞。
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周育先
周育先表示,中国建材充分发挥行业国家队、主力军作用,致力于围绕“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正加快打造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产品及技术装备集群,近年来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成绩显著。他表示,集团将立足深厚的行业积淀、领先的技术积累和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成果,借助长城会议的高端智库平台,汇聚更多外部优秀AI资源、培育更多场景模型,加快实现产业大模型在工业制造业领域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真正打通AI在工业场景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加快人工智能工程化复制,赋能千行百业转型升级,开辟材料及相关产业数字化服务的新赛道,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贡献更大智慧和力量。
数智建材研究院董事长薛忠民,在会上作了《建材产业大模型——AI驱动的产业变革》的主旨报告,他介绍了中国建材近年来数字化转型成果,可实现“经营-生产实时双闭环”的产业大模型“晓妙”——“晓苍穹,妙万物”,基于数理、机理、业务逻辑,赋能制造业实时闭环有可量化效益的AI决策。
与会专家表示,当前全球制造业正经历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深刻变革,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制造业升级的核心引擎,期望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协同攻克“人工智能+制造”关键难题,助力推动我国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变革,为建设制造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与会嘉宾“金句”点评
刘烈宏:
我们正在联合国务院国资委实施国有企业数据效能提升行动,加快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和应用,以央企的实践引领产业智能化的变革。我们也非常高兴了解到,中国建材集团整合水泥生产的1.3万亿条数据,开发了融合200余个场景的产业大模型,使吨水泥配料成本降低1%以上,能耗、电耗下降了2%以上。
近期也联合清华大学开展可信数据空间的构建。这种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创新协同模式,不仅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了样本,也为人工智能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作为建材行业的领军企业,中国建材集团这一创新实践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带动意义,期待中国建材继续发挥头雁效应,在工业智能化和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中输出更多中国建材方案,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王江平:
对于中国建材AI应用实践的三点认识:一是1+1+N模式,为制造业AI应用创造了一种示范。1个数据底座,1个行业大模型,N个场景模型。这种模式从结构上有效规避了工业场景需要模型不但需要高的鲁棒性,还需要较高的精准性,较低的容错率。二是强化数据基础管理,建立了集团数据底座,有效衔接既有IT资产,实现异构数据协同。这一点充分说明数据管理是AI体系化应用的基础。三是力求在全产业链各环节加速AI应用。一般而言,微笑曲线两端AI应用较多,中间段较少,难点也较大,但生产制造环节是AI应用最有价值的应用场景,尤其是流程性行业,是制造范式变革最彻底,效率提升最明显的场景。
中国建材的实践充分说明,AI应用不但要获取低垂的果实,还需要向难点索取价值,这是AI+制造业应用最有前途的领域。
关于长城工程科技会议
长城工程科技会议创办于2015年,是我国工程科技领域一个启迪创新、开放包容的高端智库平台,旨在建设成为发现和培育前沿技术的“主阵地”,近年来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通过一系列高级别高水准学术会议,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长城方案”。